25-top_img.png

盘山县乡村振兴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4 浏览次数:234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基于农村实际和国家发展方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一系列原则和政策的继承和发展,符合我国数亿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追求的心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盘山县聚焦高质量发展,着力抓经济,稳增长,提效益,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持续排名全省41个县(市)前列。本文对盘山县乡村振兴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盘山县乡村振兴发展情况

(一)农业基础稳固,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1.69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全省排名第二;全县农业总产值75.36亿元,同比增长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0995,同比增长8%,总量全省排名第三。粮食产量连续九年突破10亿斤,调减玉米面积1万亩,新增稻蟹共养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5万亩,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创汇4.2亿元,全市排名第一。农业领域改革稳步推进,68个村集体经济成员界定、股权设置工作全面完成。

    2020年,盘山县粮食总产量504155吨。其中:水稻产量403372吨,玉米产量96881吨。油料产量6441吨,比上年增长50.4%。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71588吨。园林水果产量6552 吨,比上年增长6.4%

2020年,盘山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53356公顷。其中:水稻播种面积41203公顷;玉米播种面积10970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898公顷,增长13.7%。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999公顷,增长90.0%;园林水果播种面积493公顷,增长13.1%;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4325公顷。

(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作为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地区,盘山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已经形成大米、河蟹、制药、畜禽屠宰四大产业链。截至2020年底,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28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53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全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达32家,年接待能力35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2亿元。积极推广发展农村电商产业,通过“幸福小站”平台,以订单农业方式促进农民增收。

  (三)农村基础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全力推进六大体系建设。盘山县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切入点,累计投入各类建设资金10亿余元,全力推进了建设规划、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农村产业、乡村管理等六大体系建设。重点实施了“五进院”、“四个一”以及绿化美化、道路交通、镇区建设、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燃气入户、庭院治理等20余项工程。全县154个行政村实现了美丽村全覆盖,全县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4%,成为东北地区首个整县推进并全面完成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的建制县。二是大力推进污水整治工程。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政府投入,大力推进以污水整治为重点的碧水工程,全力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实现了盘山县西部河流互连互通互蓄,每年能够增加调蓄水量5000万立方米,为盘山西部(辽河口自然保护区)80万亩芦苇湿地和11.7万亩人工湿地实现生态补水。

  (四)镇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培育特色小镇。胡家镇成为国家第二批特色小镇,河蟹养殖专业户达到5500户,河蟹协会、河蟹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组织45家,年交易量达10万吨,交易额达60亿元,“天下第一河蟹市场”——胡家河蟹市场,已成为全国的河蟹销售集散地,日销量达到700吨左右。陈家镇成为全国文明村镇,甜水镇被列为省级特色乡镇培育小镇,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得胜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目前已经形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各具特色的镇域经济发展新格局。2020年全县镇级收入达到24.4亿元,首次超过20亿元。村级收入5012万元,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的村实现全覆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完善。调查结果显示,新型经营主体占比较小,多数经营个体为养殖业、种植业。开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仅有1家,占比2.8%;开展农村电子商务产业有2家,占比5.6%。相对传统农业而言,新型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占比不高,产业链条短,缺少深加工产业,不能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服务业相互融通。

(二)资金整合不到位。乡村建设资金不能单靠政府的投入,而应整合涉农项目、社会力量做统筹投入,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很多乡村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无法引进社会资金、企业投资都要考虑成本和效益回报,帮扶、捐赠、捐建以及其他社会投入资金量非常有限。

(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乡村基础建设主要投入是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集体经济发展投入不大、直接投入产业发展的资金较少。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业、旅游等产业项目投资回报期长,较难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后期管理体制不完善,可能发生管理资金链中断。普遍的现象是重建设,轻管理,随着建设的数量增多和时间的后移,所需后期管护费用也不断增多。

三、对策建议

(一)精主业抓特色,着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力争把大米、河蟹主导产业做实做大,做精做深。建议加强水稻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规模集约水平高、辐射带动面广的产业集群,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打造数字乡村,激活发展新动能。选择基础较好的农业产业园区,开展智慧农业全产业链创新,打造示范园区,以点带面规模推广。借助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感知、精准管理和智能控制,提高农业生产的精细化、高效化及可持续发展。

(二)筹资金抓扶持,引入社会资本共建共赢。政府加以指导,统筹各部门涉农资金,各部门在编制部门工作计划时,尽量向乡村倾斜或同步建设,各类建设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切实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积极探索建立乡村建设投融资平台和筹资渠道,多元化筹集建设资金;加大政策引导扶持,研究制订一套既符合国家政策,又能有效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支持政策。

(三)纳预算抓管理,完善体制机制配套服务。把后期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结合村庄人口数量,按照人口数量和建设项目的实际编制后期管护预算,纳入财政预算,给予资金支持;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从项目、资金、人才、管理等不同角度对村集体经济进行系统安排。将乡村建设和特色小镇、旅游度假区、景区、产业园区相结合,通过项目化实现农业发展方式上的转变。完善各项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更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省统计局盘锦调查队 毕晓丽 任鑫)

foot_img_01.png

主办单位:盘锦市统计局 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11000009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2023000254号-1 辽公网安备21112302000051号

联系电话:0427-2822251

foot_img_0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