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top_img.png

盘锦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情况调研

发布时间:2015-10-21 浏览次数:487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盘锦成为全省宜居乡村建设试点市。特别是经过深入实践,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央要求、切合盘锦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农村环境、社会关系以及农民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市以“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核心,树立“全域、全面、常态、长期”的理念,真抓实干,出台政策,强化措施,大力推进盘锦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更好的发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盘锦市统计局深入乡村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总体情况

(一)抓紧落实项目投资。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在全市395个行政村全面实施了宜居乡村建设。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过程中,盘锦动员广大群众自觉行动、广泛参与。2014年盘锦结合自身实际和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吸引社会投资3亿元。盘锦引导和鼓舞企业家、爱心人士为宜居乡村建设做贡献,全市共收到各类捐款2000多万元。盘锦市还支持和引导村镇因地制宜进展轻工业、服务业,大力发展小微企业。

(二)相关部门联动助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市农委、农垦局2014年盘锦农垦危房改造任务指标为12052户,实际投资达8亿元。宜居乡村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危改工作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全力支持宜居乡村建设。对一些条件具备的居民点,结合宜居乡村建设进行整个居民点的改造。改造中要坚持多方筹资支持宜居乡村建设,提倡农场自筹投入和农工自筹投入,危改配套基础设施资金可以集中投入重点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工程。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改善居住环境。以环境整治为突破,推动城乡文明趋向同步。在宜居乡村建设中,盘锦市累计投入资金10亿元,清理村屯积存垃圾47.6万吨,完成植树造林530万株,绿化率达到95%以上。全面完成14万座无害化厕所改造和388公里黑色路面铺装,农村厕所入院入室全面实施,实现粪便无害化率达到100%、畜禽圈养率达到100%、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100%、“猪圈、灰堆、柴草堆、杂物堆”进院率达到100%。宜居乡村建设工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农村面貌和群众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二)优化村庄布局。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结合各村的特点,合理确定各村建设目标;在确保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做大做强农村服务业这个龙头,增强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发展特色旅游,打造文化古镇,完善商业、餐饮、科技、文化、卫生等相关业态,进一步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增加农村服务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不断健全服务功能。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功能的有利契机,全面实施“四个一”工程,使我市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着力点落在以人为本、为民服务上,真正成为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获得群众广泛支持,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四)培育特色产业。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培育特色产业,通过有效的产业支撑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如唐家镇北窑村民种植葡萄,建设了大唐骊珠葡萄观光采摘园,成立了大唐骊珠家庭农场,带动农户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一个真正有产业支撑的特色村逐渐形成。北窑村依靠科技、精耕细作,走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的路子,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2013年9月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授予北窑“中国优质生态葡萄示范基地”称号。

(五)发掘民俗文化。重视特色文化村的建设,努力发掘和保护各乡村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努力推进特色文化村的建设。如田庄台镇辖是大辽河下游发祥较早的历史文明古镇也是本境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从明朝至民国十二年,先后修建了崇兴寺、文昌宫、朝阳宫、关帝庙、望海观、保灵宫、凌云宫、冰神庙、清真寺等庙宇分别分布在各村中。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依托历史文化的特性和内涵为依托,打造出独具魅力的盘锦历史文化乡村,古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特有的古朴环境氛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旅游市场中一支新生力量。因此,在民俗村上发展将有较大的潜力。

三、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供给不足。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只有向上申报项目,争取了省、市、县财政资金支持,其余部分主要靠镇、村投入,由于我市村级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后续维护与管理力度不足。美丽乡村建设中只重视地面工程建设,对地下工程,包括垃圾、污水设施建设关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关注了道路、供水、供电、路灯等设施,以及泥草房、危房的改造。如此次调研中大堡子村虽然垃圾进行了有郊的分类,但是在处理过程中仍需花钱在运输和回收上,这样无形中增加成本。应探索回收后给农民带来效益的方法。另外在农村改厕项目上,洁具质量不好有时需要二次冲水,直接影响村民使用率。 

(三)产业带动不明显。由于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弱,农业产业化经营没有形成规模或规模较小,多数村的村民收入还是以传统的种养模式为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足,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小孩,普遍缺少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主力军和产业发展的带头人。目前,不少农村发展仍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制约着美丽乡村建设。

(四)农民主动参与性不强。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做到从农民出发,符合农民意愿,并能够给农民带来实惠。但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主体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给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相当大的困难。部分村干部和群众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部分村干部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以资金投入为主,忽视农民群众的力量,忽略了应该依靠发动群众共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钱不到,没事做”的思想。不少村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是上级和村干部的事,跟自身无多大关系,在享受生活变好的同时忽视了应承担的责任。

(五)高素质建设人才缺乏。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来监督项目的实施。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人力保障不足的问题,各项工作开展相对被动,落实难度较大。农村普遍存在专业、高素质人才短缺,技术支持薄弱,群众创建积极性不高等现象,给美丽乡村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对策建议

(一)健全完善工作机制问题。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要探索建立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把美丽乡村建设列入党政干部政绩综合考核之中。其次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成果的标准,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再次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村集体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金融资本、科研院所和个人投资捐资,为农房改造、土地整理和环保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增强共建共享美丽乡村的合力。

(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应注重投入的多元化,建立有效的资金筹集机制,形成以政府扶持为主、金融支持、群众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体系。针对美丽乡村建设基本依靠政府投入的现状,建议制定一系列优惠奖励政策,引导群众参与,调动社会力量,特别是动员社会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三农”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如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安全饮水、污水治理等工程建设。积极引导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共建美丽乡村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针对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主要靠上级政府、部门扶持的现状,基层村组织应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思想认识,主动肩负责任,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优势,面向市场,广开渠道,走特色路。要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要推进和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发挥集体资产最佳效益。

(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后续管护。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后续管护的创新机制,克服重建轻管,明确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考虑到管护资金缺失,建议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行政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专门划拨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日常管护。

(四)加速农村产业化发展。之所以要建设美丽乡村,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为了统筹城乡,实现协调发展。农民富裕了,生活条件好了,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留在农村。要促进农民增收,光靠单一的种养业无法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要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重点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的道路、电力、饮水、厕所、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相关旅游休闲配套设施建设。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就地转移,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和增收渠道,进而增加村财收入,提高建设美丽乡村的投入能力,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五)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综合素质。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善与农民素质提升紧密相连,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高农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政策措施,形成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要十分重视农民的文化知识、公民素质及创业创新等方面的教育,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相匹配。 

(六)重视引进高素质人才服务基层建设。针对当前广大农村人才匮乏、留不住人才,而城市人才相对饱和,大中专毕业生在城市就业形势严峻等现状,建议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推动“人才反哺”。建立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去就业、创业。对于返乡就业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政府应在就业、资金、培训、项目推介和咨询服务、继续教育、子女入学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对于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急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可通过智力引进、智力借入、业余兼职、人才创业、人才派遣等多种途径柔性引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所涉及行业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使他们向农村流动,充实基层力量,为美丽乡村建设及“三农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七)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注重保护民族村落、古村古镇,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foot_img_01.png

主办单位:盘锦市统计局 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11000009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2023000254号-1 辽公网安备21112302000051号

联系电话:0427-2822251

foot_img_02.png